项目背景
近年来,随着下游锂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负极材料需求量稳步增长,预计2022年中国负极材料建成产能约为172万吨,预期产量超过132万吨,同比增长66%。作为负极材料加工的重要一环,石墨化工序在近年出现产能不足现象,在2021年石墨化加工能力扩张迅速,预计到2022年石墨化加工能力将超过156万吨(含一体化配套)。
由于石墨化为高耗能工序,在过去几年石墨化产能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山西等电价“洼地”,负极材料厂商为降低能耗也多将石墨化工序外包。目前外委石墨化成本在负极材料整体生产成本中占比超过45%,而自建石墨化工序可使该成本降低至20%左右。
未来中国规划负极材料产能超过1400万吨,对石墨化加工的需求十分庞大。目前除传统石墨化独立加工企业外,较多负极企业也开始布局负极材料(含石墨化)一体化装置,逐步提升自身利润率。此外,2022年9月内蒙古取消电价优惠,其石墨化工序成本优势减弱,新增装置多转移至四川、山西、贵州,石墨化区域集中度逐渐打破。
隆众认为,石墨化工序的高利润现状或将在2023年打破,石墨化代工费将恢复到16000-18000元/吨区间。一方面,过去两年锂电池产业链各类原材料价格大涨,降低利润已是电池生产企业的核心诉求,大型锂电池生产企业也纷纷以参股或收购的方式下沉到原材料生产端。在负极材料行业中,比亚迪、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蜂巢能源、卫蓝新能等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对负极材料项目进行战略投资。而对于负极材料生产企业来说,提升石墨化自给率减少外委加工费用的支出,也是提高产品利润的有效方式。因此在未来产能规划中,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几乎均为一体化装置,特别是核心龙头企业的布局更是明显。
此外,低硫石油焦、针状焦是负极材料的核心原料,针状焦和石油焦等原料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成本30%-40%,是其第二大成本构成,一吨负极材料需要约1.2吨左右熟焦(煅烧焦)或1.4吨左右生焦(未煅烧焦)。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焦生产与消费基地,但因中国加工油种原因,中国石油焦产出以中高硫焦为主,低硫石油焦占比较低,负极材料石墨化过程汇总若硫含量过高会腐蚀炉体与喷炉(炸炉),造成事故,目前国内品质较好的低硫石油焦主要分布在抚顺、大庆、锦州等地,但是产能有限,长期看低硫石油焦供应偏紧。而针状焦主要用于制造锂电池负极材料和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因价格与供应问题,针状焦目前并未完全替代传统低硫石油焦。未来看随着负极材料产能激增,低硫石油焦、针状焦的供应能力也是影响未来负极材料产量的核心因素。
《中国原料焦&负极材料&石墨化产业链研究报告》将对负极材料石墨化行业进行深入研究,对现有市场布局与未来扩能情况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此外,结合对上游焦类原料以及负极材料行业的发展趋势研究,对未来石墨化行业的供需、价格、竞争环境提出相应结论,并给出行业机遇与风险提示。报告重点解答以下问题:
ü 中国石墨化外委加工高利润是否能继续维持
ü 中国石墨化供需缺口是否还继续存在
ü 负极材料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石墨化外委市场将带来何种影响
ü 负极材料行业是否会出现原料焦市场缺口
ü 未来哪个领域是锂离子电池的最新发力点
ü 未来扩建石墨化还是扩建负极材料装置
ø 主要范围:负极材料原料焦、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产业链现状与未来
ø 区位范围: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
ø 时间范围:历史年份2018-e2022年,标的年2022年,未来预测2023-2027年
①以上项目为中国境内规划项目,不含涉及企业海外规划项目。
②负极材料、石墨化工序涉及企业产能含其子公司、控股公司、注资企业的全部产能。
③涉及企业石墨化加工能力为主要负极材料企业或负极材料代工企业的石墨化直接加工能力,不含其他副产品的产出能力。
1、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政策演变
2、中国锂电池产业链国家部委级相关政策展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
3、地市级锂电池产业链相关政策展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
4、能耗双控相关政策展示
中国原料焦&负极材料&石墨化产业链研究报告方案-k8体育
1、中国负极材料产品分类分析
1.1、中国各类负极材料的应用对比
1.2、中国各类负极材料的性能对比
2、负极材料石墨化生产工艺简述
1.1、主流生产商人造石墨生产工艺对比
1.2、负极材料核心工艺-石墨化工序简述
1.3、坩埚炉、箱式炉、连续石墨化炉)的工艺对比分析
1、中国石油焦(生焦)行业市场规模分析与展望(2018年-2022年)
1.1、产能、产量、进出口量市场分析
1.2、石油焦消费趋势分析
2、中国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原料焦市场分析与展望
2.1、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主要用焦种类与用途分析
2.2、中国低硫石油焦(生焦)供需格局分析(2018年-2022年)
2.2.1、低硫石油焦(硫含量≤1%)产能、产量分析
2.2.2、低硫石油焦进、出口市场分析(主要进口量、进口来源区域)
2.2.3、消费格局与消费趋势分析
2.2.4、国产代表牌号与进口代表牌号历史年度价格走势分析
2.3、中国中硫石油焦(生焦)供需格局分析(2018年-2022年)
2.3.1、中硫石油焦(1%≤硫含量≤3%)产能、产量分析
2.3.2、中硫石油焦进、出口市场分析(主要进口量、进口来源区域)
2.3.3、消费格局与消费趋势分析
2.3.4、国产代表牌号与进口代表牌号历史年度价格走势分析
2.4、中国针状焦(生焦)市场分析(2018年-2022年)
2.4.1、针状焦产能、产量分析
2.4.2、针状焦进、出口市场分析(主要进口量、进口来源区域、价格范围)
2.4.3、针状焦消费格局与消费趋势分析
2.4.4、针状焦国产代表牌号与进口代表牌号历史年度价格走势分析
3、中国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原料焦(骨料)市场供应分析(e2023年- e2027年)
3.1、中、低硫石油焦生产能力与供应预测
3.2、针状焦生产能力与供应预测
4、中国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原料焦(骨料)用量与价格预测(e2023年- e2027年)
4.1、负极材料用量预测
4.2、负极材料用焦价格走势预测
5、中国负极材料生产用保温料、电阻料用量与价格预测(e2023年- e2027年)
5.1、用焦量预测
5.2、用焦价格走势预测
1、中国负极材料石墨化工序产能现状分析
1.1、中国负极材料石墨化年度产能变化分析(2018年-2022年)
1.2、中国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工序产能(按区域)分布分析(2021年-2022年)
、中国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工序产能(按集团)分布分析(2021年-2022年)
2、中国负极材料石墨化工序加工费用变化趋势分析(2018年-2022年)
2.1、含过去5年负极材料石墨化工序加工费年度变化趋势分析
2.2、中国负极材料石墨化工序外协特点分析
3、中国负极材料石墨化工序新增产能分析(e2023年-e2027年)
、中国石墨化理论产能增长趋势分析
3.2、中国石墨化拟建产能分布(按区域)分析
4、中国负极材料龙头企业石墨化一体化趋势分析
4.1、负极材料头部生产企业石墨化自供率统计分析
4.2、石墨化行业一体化趋势分析
1、不同工艺、电价下的负极材料石墨化工序成本对比分析
1.1、石墨化三大核心产区(内蒙古、四川、山西)坩埚炉代表生产装置成本占比分析
1.2、石墨化三大核心产区(内蒙古、四川、山西)箱式炉代表生产装置成本占比分析
1.3、外协与自建艾奇逊坩埚炉与箱式炉石墨化加工成本变化对比分析
1.4、内蒙古电价优惠取消后的石墨化加工成本变化分析
、影响石墨化炉工艺的相关因素分析
、石墨化炉工艺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中国负极材料上中下游产业链简述
2、中国主流负极材料市场规模分析(2018-2022年)
2.1、中国主流负极材料产品产能、产量、出货量分析
2.2、中国主流负极材料产品进出口数据分析
2.3、中国负极材料按归属集团市场份额分析(2021年-2022年)
2.4、中国负极材料按产品类别市场份额分析(2021年-2022年)
3、中国主流负极材料的价格走势分析(2018-e2022年)
3.1、中国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中、高、低端)主流市场的价格走势分析
3.2、中国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中、高、低端)主流市场的价格走势分析
3.3、中国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中、高、低端)主流市场价格走势预测
3.4、中国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中、高、低端)主流市场价格走势预测
4、中国主流负极材料的终端消费趋势分析与预测
4.1、中国负极材料下游消费格局变化与趋势分析
4.1.1、2018年-e2027年中国负极材料需求结构变化以及原因分析
4.1.2、2018年-e2027年下游锂电池细分领域的需求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
(1)动力电池行业规模以及该领域对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趋势分析与预测
(2)消费数码电池行业规模以及该领域对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趋势分析与预测
(3)储能电池行业规模以及该领域对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趋势分析与预测
4.2、终端领域替代产品市场分析
4.2.1、钠离子电池行业简述
4.2.2、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的优劣势对比分析
4.3、e2023-e2027年中国主流负极材料供需预测分析
4.3.1、中国负极材料龙头企业新增产能分析
4.3.2、中国负极材料新增产能按省市分布分析
4.3.3、中国主流负极材料供需平衡预测分析
1、e2023-e2027负极材料石墨化工序供需平衡预测分析
2、e2023-e2027年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费用预测分析
1、产业链竞争环境总结
、行业风险与机遇分析